肌层浸润性膀胱癌(MIBC)分子分型
新闻来源: 发布时间:[2024-03-31]
01
膀胱癌概述
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。世界范围内,膀胱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9位;根据2019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:2015年我国膀胱癌发病率为5.80/10万,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13位,男性发病率为8.83/10万,位居第7位。2015年我国膀胱癌死亡率为2.37/10万,位居第13位。膀胱癌存在地域、种族及性别的差异。城市地区各年龄段膀胱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地区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,高发年龄50~70岁,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~4倍。
膀胱癌包括尿路上皮(移行细胞)癌、鳞状细胞癌和腺细胞癌、脐尿管癌、苗勒氏管恶性肿瘤、神经内分泌肿瘤(如小细胞癌)、间叶性肿瘤、混合型癌、肉瘤样癌及转移性癌等。其中,膀胱尿路上皮癌最为常见,占膀胱癌的90%以上,膀胱鳞状细胞癌约占3%~7%;膀胱腺癌比例<2%。
根据肿瘤是否浸润膀胱肌层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(NMIBC)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(MIBC)。NMIBC约占膀胱肿瘤的75%,包括Tis期(原位癌,5%~10%)、Ta期(70%~75%)及T1期(20%~25%),其中原位癌(Tis期)分化差,发生肌层浸润风险高,属于高风险肿瘤。MIBC为T2期及以上分期患者[1]。
研究显示NMIBC及MIBC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不同,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,根据基因分析的多种膀胱癌分子分型初步应用于临床。目前最广为接受的MIBC分子分型是TCGA分型和膀胱癌分子分型协作组共识的EU分型。TCGA分型将MIBC分为管腔-乳头状型(luminal-papillary)、管腔-浸润型(luminal-infiltrated)、管腔型(luminal)、基底/鳞状细胞型(basal-squamous)、神经内分泌型(neuronal)。2019年膀胱癌分子分型协作组MIBC分子分型,将其分为六种类型:管腔乳头型(LumP)、管腔非特异型(LumNS)、管腔不稳定型(LumU)、基质富集型(stroma-rich)、基底/鳞状细胞癌型(Ba/Sq)及神经内分泌型(NE样)。基于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发现,各亚型表现出不同的分子特征。EAU指南推荐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,TCGA分型和EU分型检测应用于临床,中国《膀胱癌诊疗指南(2022版)》根据中国实际,推荐EU分型检测应用于临床。因此,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膀胱癌分子分型成为了MIBC诊疗中的重要一环,为MIBC的判断预后、预测药物反应提供参考。
EU分型策略中MIBC的分子特征[2]
02
EU分型
膀胱癌分子分型协作组MIBC的六种分子分型占比不同:基底/鳞状细胞癌型和管腔乳头型占比最多,分别为35%和24%;管腔不稳定型和基质富集型均为15%;管腔非特异型为8%;神经内分泌型占比最少,为3%。
基底/鳞状细胞癌型肿瘤的组织学检查表明79%为鳞状分化的肿瘤。神经内分泌型肿瘤与神经内分泌变异组织学密切相关,组织学检查的NE样肿瘤中有72%显示神经内分泌分化。管腔乳头型肿瘤富含乳头状形态。管腔不稳定型以非侵袭性Ta途径信号的高表达为特征并且与FGFR3转录活性密切相关。与其他腔内肿瘤相比,管腔非特异型显示出升高的基质浸润信号,主要是成纤维细胞,富集于微毛细管变异组织(36%)。
来自三种管腔类型的肿瘤过度表达尿路上皮分化信号,包括PPARG/GATA3/FOXA1相关的Lund信号。相反,Ba/Sq和NE样肿瘤分别出现与基质和神经内分泌分化相关的基因过表达。FGFR3调节子活性与LumP相关,Ba/Sq肿瘤显示出与STAT3、HIF1ABa和EGFR活性相关。
免疫浸润主要集中在Ba/Sq和基质富集型的肿瘤,但这两类肿瘤与不同的免疫细胞群相关。Ba/Sq肿瘤富集于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,而间质丰富的肿瘤则过表达T和B细胞。LumNS肿瘤是唯一与免疫浸润信号相关的腔型,主要是B和T淋巴细胞。
LumP型肿瘤主要集中在FGFR3突变,突变类型包括重排、融合和拷贝数扩增(55%)。同时LumP型也有广泛的KDM6A(38%)突变。CDKN2A突变存在于33%的LumP型肿瘤中,显著高于其他类型。
LumNS类的主要特征是ELF3突变(35%),它是尿路上皮分化的早期调节因子,由PPARG调控。76%的LumNS肿瘤包含PPARG扩增或融合。
LumU肿瘤也经常出现PPARG突变(89%)和6p22.3区域的高水平扩增,该区域包含E2F3和SOX4(76%)。ERBB2扩增在LumU肿瘤中过度表达(39%),但没有发现ERBB2突变和任何共有类别之间的显著关联。与其他管腔类相比,LumU肿瘤与TP53(76%)和ERCC2(22%)更加相关。一般来说,LumU是基因突变最多的一类,表现出最高数量的CNA和最高的体细胞突变负荷,并且包括比其他共有类更多的APOBEC诱导的突变。这些基因组不稳定性以及与ERBB2扩增的特征与TCGA中LumU肿瘤相一致。
对于Ba/Sq肿瘤,根据TCGA外显子组数据,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TP53(61%)和RB1(25%)。汇总的突变数据显示58%(134/232)和20%(43/224)的Ba/Sq肿瘤包含突变TP53和RB1,这些突变在14%(32/224)的Ba/Sq病例中同时发生。同时49%Ba/Sq肿瘤也与3p14.2的基因组缺失密切相关。
03
临床特征和预后关系
Ba/Sq肿瘤在女性中占多数且具有更高的临床分期,与已公布的结果一致。与T3-4肿瘤相比LumP和LumU共有型在T2更普遍。较年轻的患者(<60岁)多在在LumP型肿瘤,而LumNS分类则多为老年患者(>80岁)。FGFR3信号在LumP肿瘤中被强烈且特异性地激活,表明FGFR3靶向治疗在这一类肿瘤患者的研究价值。Ba/Sq肿瘤EGFR高水平的表达,可能与其对EGFR靶向治疗的敏感性有关。Ba/Sq肿瘤也强烈表达有关免疫检查点标记和抗原呈递机制基因,表明这种肿瘤可能对免疫疗法敏感。相比之下,NE样和LumU肿瘤都具有与对放疗的潜在反应相关的特征,显示细胞周期活性升高和低氧特征。
按分型分层的五年总生存率[2]
此生存曲线是根据872名患者的可用随访数据生成的,从图中可以看到:stroma-rich肿瘤患者与LumP肿瘤患者具有相似的预后,都是预后较好的分型。LumU属于预后中等,LumNS型具有较差的预后。与之前的研究一致,Ba/Sq肿瘤同样与不良预后相关。最后,NE样肿瘤与最差的预后相关。
参考文献
[1].膀胱癌诊疗指南(2022年版)
[2].Eur Urol. 2020 Apr;77(4):420-433.
— — 仅供科研参考使用 — —